這部作品改編自小說《鬼火》,尤沃金提爾(Joachim Trier)執導,曾入選當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,而這位導演的新作品「奧斯陸三部曲」最終章《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》也入選了今年的主競賽。(目前場刊分數中規中矩)
《八月三十一,我在奧斯陸》把故事集中在主角Anders一天的生活,影像化作文字、畫面化作標點符號,在流動與停滯間帶領觀眾觀看這個人物走向毀滅的日記。我們從台詞中得知Anders曾是個年輕有為的作家,從他與編輯面試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他對各刊物都有所研究。然而染上毒癮後,他的生活漸漸失序,在勒戒所居住一段時間、面臨即將回歸社會的倒數日子,陷入自卑、憂鬱、焦慮的他,聞到的不是自由的召喚,而是無所適從。
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歷過低潮期,其實低潮期不一定需要某個特定事件或時間點,它有時候就是會莫名降臨到你身上。而Anders就是如此。他找上過去的好友聊天,卻發現已話不投機,面對各種鼓勵與關心,他覺得毫無意義,而且早已聽膩。事實是,他覺得自己已經34歲,無法再像過去那樣靠著滿腔熱血、堅信世界始終善良的這些說法度日。小時候覺得很寬闊的城市,長大後卻變成束縛著自己的牢籠。男主角安德斯·丹尼爾森·李(Anders Danielsen Lie)的表演自然且細膩,在公園長椅上落下的淚,為這齣悲劇揭開了序幕。
有段我非常喜歡的橋段是Anders在咖啡廳裡聽著陌生人的聊天內容,大部分都是生活瑣事、有些甚至聽起來無聊得可笑。Anders試圖通過這些對話,找回自己對生活的熱情,最後聽見一位女孩講述的願望清單後,反而更茫然了。也許他想起了曾經的自己,也許更明白再也找不回天真爛漫的過去。「在這浩瀚的宇宙中,哪裡才是我的歸屬、我的使命又是什麼?」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曾有過這個疑問,而Anders非但沒尋覓到答案,反而更加否定了自己的存在。
Anders午後到公園小憩的橋段,拍得非常美。明明閉上眼前,身邊都是人,下一次醒來時卻只剩下自己孤單一人。如同他的過去曾被朋友、家人、女友陪伴,猶如做了一場夢,醒來時已人去樓空;又如他流連夜店,透過短暫邂逅來彌補內心空洞一樣,他才發現一切並不會因此而改變。前女友撥不通的電話、不願見面的姐姐、父母被自己連累而賣掉房子、失約的朋友、搞砸的面試、無法放下的自尊心⋯在這一天內所經歷的這些事情,令他在看見曙光時感到無比悲傷。一切已沒了生機、生活不會再更好了,於是他回到自己的家,用極其安靜的方式重新走入了黑暗。
最後鏡頭一幕幕回溯了Anders在這一天內,曾停留過的場景。每一分每一秒,在這些空間發生的事情,就像一塊塊拼圖,看似小而不重要,卻拼湊成了這齣悲劇。片尾曲The White Birch的《Lamentation》似乎也為這部電影寫下了最好的註解:”I did not read these newborn sparks through the wilting trees, I could only see the dark as it came.”(我在枯萎的樹木中看不見新生的火花,我只看見黑暗的來臨。)
《八月三十一,我在奧斯陸》現已於各大影音平台上架